?
IMF:中國增長轉型將更慢,但更好
2015年8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對中國經濟的年度評估中稱,中國正在進入“新常態(tài)”,其特點是增長減緩,但是更加安全和可持續(xù)。這意味著讓市場在經濟中起更具決定性的作用。
IMF預計中國2015年增速為6.8%,較去年的7.4%有所下降。增速放緩符合政府約7%的增長目標,體現(xiàn)了在解決脆弱性方面取得的進展,特別是房地產投資的必要放慢。報告表示,近期股市的回調不會阻礙正在進行的調整,即步伐放慢但更加平衡的增長路徑。報告認為,中國目前的挑戰(zhàn)是進一步采取措施以加大經濟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這要求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例如:轉向更加市場化的金融體系,改善政府財政管理,以及在國有企業(yè)和私人部門之間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IMF也敦促中國政府推進結構性改革,并接受短期較低的增長,以便在長期確??沙掷m(xù)和穩(wěn)定的增長,認為這符合中國最佳利益。
匯率方面,IMF相信中國能夠也應該努力在2-3年內實行有效浮動匯率機制的目標,并對中國央行確定人民幣中間價的新機制表示歡迎,因為這會使市場力量在決定匯率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隨著中國努力讓市場力量在經濟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并快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場,提高匯率靈活性對其十分重要。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過于依賴不可持續(xù)的信貸和投資,這導致財政、房地產、金融和企業(yè)部門產生了大量脆弱性。轉向更加可持續(xù)的增長路徑要求逆轉這些趨勢。報告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一項全面的改革議程,并在減少脆弱性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信貸增長在過去幾年顯著放緩,影子銀行已經得到控制。受住宅房地產增長下降影響,投資正在降溫。中國還通過了新的預算法以解決預算外借款問題。但是,在多數(shù)領域,這些進展只是減緩了脆弱性上升的速度。因此,需要進一步取得進展,使脆弱性不斷下降,包括:降低住宅房地產投資水平,通過多年的去杠桿過程消除信貸缺口,以及開展中期財政整頓。
報告強調,中國政府需要有效管理增長放緩,在解決這些脆弱性與避免增長過快下滑之間取得適當?shù)钠胶?。由此應調整經濟政策以實現(xiàn)今年6.5%-7%的增長和明年6%-6.5%的增長。在今年增長預計達到目標、通脹前景有利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采取等待觀望的方式,因為顯著放松貨幣政策有可能加劇信貸和投資脆弱性。鑒于信貸和房地產投資減緩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應保持寬松的財政政策并從明年起逐漸整頓財政以提高公共財政的可持續(xù)性。
報告認為,中國在許多結構性改革上已經取得了良好進展,例如:更靈活地設定利率,逐步放開資本賬戶和制定新的預算法。但是,中國仍需進一步改革,以轉向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經濟。一方面,旨在放開金融體系的改革正在不斷推進,實行了存款保險,并在市場化利率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轉向一個市場化的金融體系意味著銀行根據(jù)市場狀況和商業(yè)條件設定其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貸款政策。這確保未來能夠創(chuàng)造就業(yè)的企業(yè)可以獲得融資并拓展新的增長領域。另一方面,在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問題上,報告認為,在私人和公共企業(yè)之間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至關重要,以便為私人部門的增長創(chuàng)造空間,進而推動未來增長和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其他的改革包括:增加紅利支付、加強治理并最終允許失去生存力的國有企業(yè)退出市場。IMF專家認為,按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這是中國成功的改革和發(fā)展政策的力證。但是中國仍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中國未來的成功將取決于繼續(xù)實施必要的和艱難的宏觀政策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