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財務省1月23日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由于能源價格高企,2018年日本貿易逆差為1.2萬億日元(約合109億美元),為2015年以來首度出現全年貿易逆差。
除國際能源價格高企外,日本出現貿易逆差的另一原因是其對美國和中國的順差下降。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為6.455萬億日元,比上年減少8.1%;對亞洲地區(qū)貿易順差為5.545萬億日元,同比減少5.9%。其中2018年12月日本出口同比下降3.8%,創(chuàng)2016年10月以來最大降幅,這主要是由于對中國和亞洲地區(qū)的出口大幅下滑(對亞洲出口占到日本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2018年12月份對中國出口同比下降7%)。這說明中美貿易戰(zhàn)的影響已相當明顯,日本對中國的液晶制造設備、手機零部件、半導體等出口大幅下降。
2018年12月20日日本機床工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日本機床出口額減少將近三成,其中對中國的出口訂單額同比減少了67%。日方認為,由于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下滑,中國機械工業(yè)發(fā)展整體下行趨勢明顯,機床市場的進口需求在下半年隨之轉冷。在去年12月中旬中機聯專家委舉行的機械工業(yè)2018年全年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及2019年展望專題研討會上,中機聯專家委副主任蔡惟慈表示,行業(yè)這種下行的慣性可能一直傳導至到2018年11和12月及2019年上半年。另外,中國的機械設備進口替代提高也是日本對華機床出口下降的另一因素。
而日本對中國出口大幅下降的現象并非個案。今年的前20天,韓國對中國出口大跌22.5%,結合中國去年GDP增速數據觸及1990年以來最低的現象,反映出中國經濟處在調整時期。2018年12月份韓國出口增長降至負值,同比下滑1.2%,再次釋放出全球經濟增長降溫信號。其中,韓國當月對中國出口下降13.9%,遠低于上年同期14.8%的數值。
韓國的出口數據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先行指標的金絲雀。所以,韓國出口數據的變化令人十分敏感。過去25年來,韓國出口增長指數(SKEG)總是領先于全球企業(yè)盈利指數(EPS)。換言之,韓國出口總是能夠精準預測全球企業(yè)收益的前景。當韓國出口呈現斷崖式下跌時,全球經濟發(fā)展的風險也在增加。
韓國2018年GDP僅增長2.7%,增幅為6年來最低,主要受累于半導體銷售的疲軟,使2018年第四季度出口大幅萎縮。數據凸顯出中美貿易沖突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外圍經濟體的波及,也進一步預示全球經濟增長前路不平坦。韓國出口有很大部分面對中國和日本市場,而后兩者又分別是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因此韓國出口指標具有很強的先行指示意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隨著貿易戰(zhàn)和金融市場波動進一步影響投資環(huán)境,全球經濟正以快于預期的速度放緩。IMF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比預期更加陡峭。從亞洲到歐洲,近期都出現了經濟疲軟跡象。尤其是近日中國官方發(fā)布的經濟增速放緩至1990年以來最低水平的消息,令國際市場波動不安。普華永道最新研報指出,近三成的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認為全球經濟增長將在未來12個月內下降,比去年僅5%的比例大增,悲觀情緒升溫前所未見。